重要突破!学校入选四川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近日,四川省社科联公布了首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名单。“出土医学文献文物保护研究数字实验室”成功入选,成为我校新文科建设、创新推动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
12月7日,学校召开四川省首批哲学科学重点实验室“出土医学文献文物保护研究数字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学校党委书记刘毅、校长余曙光、党委副书记杨静、副校长彭成,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等出席会议。杨静主持会议并报告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作为学校哲学科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毅指出,成功入选首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名单,标志着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他强调,文献文物的研究业已进入新的数字化研究阶段,实验室要进一步整合文、理、工、医学科优势资源,排布相关学院和部门的特色建设点位,把握好发展机遇、明晰建设目标、落实建设项目、建好高水平研究团队,力求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既有继承发展,又有突破创新。实验室要通过开展交叉融合创新性发展,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更好地服务中医药传承发展。
余曙光在启动会上指出实验室的建设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中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组成,实验室必须重点围绕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特色资源进行知识的加工服务,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医学考古材料,搭建交叉融合研究场景,秉承中医根脉,通过学科交叉,加强思维创新,突出研究模式创新,构建新的研究范式。余曙光对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经费支持、人员组建和成果转化等各项实体化、规范化建设进行了指导。
彭成充分肯定学校获批哲学社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与开拓性,认为实验室建设确定的研究方向与建设布局,高度契合国家“建设社会科学体系”的要求,要凝练好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组建好骨干人才研究队伍,搭建好平台运行机制与体系,要依托实验室平台在承担重点研发项目、获取专利成果、产生影响力等方面做出更好成绩。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柳长华分析指出,学校应当在中医药行业中起到引领作用。中华医学具有人文性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解决学界对生命、疾病和诊疗认知的问题,深度加工的数字资源是数据库建设的核心,加工后的知识延续可以形成获取古典文献资源的知识服务平台,将为中医药传承发展吸引和培养大量医学研究和文史研究人才。他建议,要以评价为导向,增加实验室数据量、获取版权、拥有软件著作权等考核指标,促进实验室更好发展。
会上,重点实验室主任杨静向与会领导与专家介绍了实验室建设方案。她表示,本次实验室的申报与建设,是学校在省社科联指导下,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围绕“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的数字化永久性保护、知识关联与知识发现的实证化创新性研究、传世古籍的修复与保护、中医文物文化数字资源的社会化交互性传播”的建设主线,面向中华传统文化探源的国家需求,以出土医学文献文物为核心资源,揭示更深层次知识发现与价值逻辑,促进医文与数字智能学科交叉。杨静介绍实验室设置了“多源智能化数据库构建、数字资源知识关联与发现、文物数字资源交互传播和古籍数字化储存保护”四个方向,依托“智能数据库构建分实验室”“数字研究分实验室” “展示传播分实验室”“修复保护分实验室” 4个分实验室展开研究,为促进中医药文化返本开新、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的学术发展、中医药古籍修复与保护、学科交叉与研究范式创新、数字保护与传播及社会服务等提供实验平台与智识支持。
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分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参加会议。学校科技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计划财务处、后勤基建处、图书馆、国学院/博物馆、出土研究院、智能医学院等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启动会。
(文/科技处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胡笺舒 图/国学院 李玲玲 编辑/王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