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群导航
主站
教学机构
党政管理
科研及产业机构
公共服务
专题栏目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未指定
欢迎光临 成中医故事 !
您的位置:皇冠体育官网 >讲述---成中医往事>详细内容

讲述---成中医往事

成中医往事|一盘石磨三口大锅的故事——记学校药厂的创业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26 16: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盘石磨三口大锅的故事

——记学校药厂的创业者

■撰写人/王军

1965年春,学校为解决药学专业半工半读学生的实习难题,决定创办一个小型制药厂,由药学系的李玉纯老师负责创建工作。当时什么条件也不具备: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场地,四无工人。

没有工人。首先想到当时学校有十多位随丈夫奉调来学校,而失去自己工作的家属。这些家属没有多少知识,更没有制药的专业技能,但她们不缺中国人肯学习、爱劳动、懂节约、能吃苦的精神。有了这样品质的人,其他的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没有场地。李玉纯老师就选择了校园内小河边,一块长满杂草的空地,也就是现在十二桥校区学生一公寓前面的研究生公寓所占的位置。家属带着自家简易的工具,开始了场地的平整、清理和必要而简单的建设。

没有设备。根据初期制药产品的需要,家属拉回了学生食堂丢弃在煤灰堆 旁报废的三口铁锅,抬回了食堂暂时不用的石磨。由于事前并未向学校后勤商借,还曾经闹过药厂的女人们偷了食堂的铁锅和石磨而报到学校领导那里的笑话。她们捡来废弃的碎砖头,砌起了熬药的土灶,用油毛毡和竹竿搭建起非常简易 的工棚,从实验室借来了碾药槽、小天平、烧杯、试管等必需的用具。

没有资金。当年国家是计划经济,各类原料药材都可由药材公司调拨,然后用成药产品充账的方式解决。

就这样,在1965年的春天,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制药厂在李玉纯老师的带 领下,在17位家属的积极努力下办起来了。后来学校其他部门的何玉权、谢秀群、罗忠友、阳昌镒、邹德瑜等几位老师也一起共同参与药厂的建设。当时主要设备是三口大铁锅一盘石磨,生产的第一个产品是“追风膏”。这时的药厂, 实际上就是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制药作坊。

没有汽车,物资运输全靠借用学校后勤的木板车(就是川人称为的架架车)。原料药材远在八里庄的中药材仓库,离学校有十多千米,药包一个百十斤(1 斤=500克),女人们自己扛。一车药2000多斤,女人们自己拉。拉煤炭在八里庄、拉包装材料在八里庄、送成品药也是在八里庄。盛夏,她们顶烈日,挥 汗如雨;寒冬,她们踏冰雪,鬓发结霜。李玉纯老师也带头一起参与拉车。

一盘石磨,用来研磨药粉。三口大铁锅,一口用来煎熬原药,一口用来浓缩收膏,一口用来浸膏保温,锅里面温上水,再放一口小锅,锅里是已经配好的膏药,保持软软的浸膏状态。女人们围坐在这口大铁锅前,用竹筷挑上一块绵软的浸膏,在裁切成方方正正的绵实的白纸上,摊成一个个圆圆的膏药。刚 开始,她们对膏药的重量控制、膏药圆形直径的控制都不熟悉,每摊一张膏药都要用小天平称一称,用尺子量一量。女人们的手是灵巧的,没用多久,她们 都能娴熟地掌握摊膏药的技巧了。一张张大小一致、重量一致的膏药从她们的手中摊出来了,铺满一个个竹编的簸箕。

那时没有谁计较过报酬,大家都拼命地工作,时常午饭还要家人送到简易的工棚里。厂里也没有什么规章制度,也没有谁来检查谁,谁来监督谁。但她们服从安排、努力学习、团结一心、努力劳作,她们自觉地把药厂的兴亡与自 己的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们珍惜这劳动的机会,劳动也给她们带来欢乐。 在劳动中她们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劳动也体现了她们对学校奉献的精神。

经过一年多辛勤劳动,厂子有了原始的一些资金积累。简陋的工棚作坊, 逐渐被一排青砖的厂房所取代。药厂建起了粉碎车间、水丸车间、蜜丸车间、 包装车间、机修车间,建起了烘房、原料仓库、成药仓库。员工队伍也得到了 充实和提高,从峨眉中药学校毕业的辜德全、冯长明、刘光群,老药工杨孝禄, 技术员罗信元也都陆续来到药厂。因陋就简地添置了粉碎机、振动筛、制丸机。 很多设备都是工人们自创的,他们用废旧的角钢、水管、钢板自己切制、焊接, 特别是制丸机也是亲手用竹子编的一个筐,里面是用桐油石灰抹制的。

药厂也逐步走向了成熟和正规,产品也从单一的“追风膏”,逐步增加了“上清丸”“橘红丸” “九味羌和丸”等。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药厂的设施设备有重大发展,技术力量、生产能力也有重大提升,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对市场有重大的影响力,其中包 括“藿香正气水”“鼻渊舒口服液”“金龙胆片”“上清丸”等产品系列。

创办药厂距今已经过去50多年了,让我们记住这些为学校药厂默默奉献 一生的17位女人吧。她们是:陈泽清、邓世菊、王桂珍、赫秀英、李仕素、谭凤翔、刘发鈺、彭祖芳、袁秀英、刘素容、唐秋莲、周素华、周文秀、徐应茹、王建文、陈本华、周淑全,还有为创办药厂呕心沥血,奉献了青春年华的李玉 纯老师。老一代的创业者们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个现代企业,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价的无私奉献、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财富。

撰写人简介:

王军,男,1958年3月生,1963年随父母来到成都中医学院, 1978年参军,1981年退伍后进入成都中医学院工作直至退休。先后 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制药厂、劳动服务公司、总务处、组织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离退休管理处等部门工作。在皇冠体育官网工作和 生活五十多年,对学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变迁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终审:宣传部新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