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往事︱学校防疫小组赴眉山防治血吸虫病
学校防疫小组赴眉山防治血吸虫病
■撰写人/蒲昭和
20世纪50年代,四川多地出现了血吸虫病病例,各地卫生防疫部门、医院 等都抽调大量人员参加防疫工作。刚建院不久的成都中医学院也积极参与其中,当时就派出了以张华书记与蒲湘澄老师为首的领导小组,到四川眉山进行血防工作。小组成员有侯占元、王渭川、曾敬光、袁鸿江、王汉董、李明富、杨家林等。
1958年7月20日,小组在张华的率领下由成都出发。到达眉山县(今眉山市)当天,就由眉山卫生科王长荣科长和血吸虫病防治(简称血瑞)工作组的张队 长介绍了眉山血防工作的一般情况。
1958年7月22日,小组先是到太和场(镇)学习,并帮助总结太和中医治疗组的治疗经验。同时进行了一部分门诊治疗,包括抽出了部分同志协助开展当地锑剂治疗工作、运用针灸预防锑剂中毒反应等。
蒲湘澄(前排右三坐者)等因血防工作出色受到表彰
前排右四坐者王渭川;前右二坐者曾敬光;前右一站者杨家林;后右二站者李明富
1958年8月1日,防疫小组来到距眉山县20千米的尚义乡展开了门诊及住院治疗工作。由于当地条件限制,整个门诊和住院的治疗,都在当时的尚义小学校内进行。
1958年8月15日,小组又分出了部分同志,由张华书记带领到了眉山另一乡多悦乡开展相关防治工作。蒲湘澄是两组的业务负责人。
从1958年8月1日到9月9日止,两个小组先后在尚义乡、多悦乡两地治疗病人725人,3080多人次。在所治疗的725人中,对于病情严重的病人, 采取了收入住院治疗,先后收入39人住院,另有2例严重病人住街上亲戚家里进行治疗,共计住院者41人。
对病情较轻或条件受限的病人,治疗小组采取了门诊治疗或住在附近联合诊所治疗,由小组每日出诊,共计治疗548人。对部分能够进行劳动的早期血吸虫病人,为了不妨碍他们生产,小组采取了送药上门和送药到田间的办法,先后治疗138人。
在所治725人中,属晚期血吸虫病的52人。治疗主要采取了消水、扶正、杀虫、消痞等法配合进行。对送药上门的早期血吸虫病病人,根据病情,分别给予了雄槟榧子散、新方杀虫丸、复方荜澄茄、新方皂矶丸、绛凡平胃散等中药或西药治疗,这些药物有的证明是有一定疗效的。如单纯中药治疗无效,也使用西药四氯乙烯治疗。治血吸虫病药物大多有较大毒副作用,为减轻不良反应, 小组也酌情采取了针灸疗法以缓解不良症状。
蒲湘澄、曾敬光、侯占元在多悦乡村医院指导工作
蒲湘澄等在讨论血防工作
蒲湘澄、曾敬光、侯占元正检查住院病人
蒲湘澄与小组成员讨论病案
蒲湘澄等正参加学习讨论
蒲湘澄、侯占元在血防视查途中
蒲湘澄、侯占元、曾敬光在田间休息
蒲湘澄、王渭川、侯占元在视察乡卫生院
除防治血吸虫病外,小组也采用中药或针灸为当地百姓治疗了一些常见病。如风湿关节炎、胃痛、浮肿、崩漏、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等杂病。同时还为当地培养了针灸人员、检验人员共3名。
这次血防工作历时50余天,小组成员不顾夏日炎天,环境艰难,工作辛苦, 始终坚守在防疫第一线,圆满完成了预期的工作任务。这次赴眉血防小组也因工作出色而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
本文为作者根据其祖父蒲湘澄在学校血防工作结束后的工作汇报及工作日记整理。
撰写人简介:
蒲昭和,男,皇冠体育官网副研究员,曾从事中医基础及诊断教学工作8年,中医药情报研究及咨询工作30余年。参与编辑中医药专著12部、科研课题多项,撰写中医药论文20多篇,在全国医药报刊发表科普文章4000余篇,有2400多篇收入同方、维普等专业数据库,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优质撰稿人等。2001年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四川省十佳科普作家”称号,2008年获“四川省50年五十位优秀科普作家”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