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药方”的故事
药学院 2013 级中药学 刘贤烽
“时光荏苒师生情,岁月如歌母校兴”,六十一甲子,一代代成中医学子,在这里插上梦想的翅膀,从这里腾飞。
三年前,对未来满怀憧憬的我来到了成中医,开始了我的求学之路。一路走来,我已从一个青涩懵懂的高中生到一个成熟稳重的大学生;从一个不爱学习的懒惰少年到一个博览群书的有志青年;从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我主义者到一个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乐于助人者......回首三年大学时光,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我想那是因为成中医精神走进了我的心里。
记得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据其个人经验撰文献给青年三个人生药方,至今仍让无数青年醍翻灌顶。三年来,母校同样也给了我一个人生药方,让我终生受益,我时常称它为"一花四叶汤",厚德、博学、精思、笃行之叶,努力成长之花。
博,《说文》—"大,通也。"在成中医有这样一种风气,那就是博学。课堂上,老师口吐莲花,博古通今;图书馆里,同学们博览群书,求知若渴;在一些知识竞赛中,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年前刚人学那会,当时见到校园里有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正在打着太极拳,好奇的我不禁上前寒暄,方知老先生是我校的退休教师,一直喜欢传统文化,为了领会中医里“气”的内涵,每天早上同一时间都在这里练功。他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虽然我不是搞中医的,但是我觉得文化之间彼此相通,中医里的“气”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不一样的认识。想想老先生都快80了,却仍然不停止学习,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心里惭愧万分,于是自己也跟着几个学长学姐练起了太极拳,三年下来, 发现自己确实对中医有了更深的理解,不由感叹老先生的博学。
《周易-系辞》 说—“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涵盖了善良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而在成中医, 三年学习中, 我的老师就以这样的躬身实践感染着我们。今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张老师,当年还在成中医求学的时候,身材虚胖,给人的印象就是体质不太好, 但是她却热衷于一件看似不适合她的事情-献血,老师说她当年的献血次数相当多,就大学这几年献的血量估计都有3000毫升。有一次听说又有献血车要来采血, 但是献血车停在天府广场,由于一整天都要上课,于是她只能中午跑到天府广场去献血,来到天府广场,发现人数太多但她又不想放弃这么一次献血的机会, 于是苦苦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完成献血,这时发现快要上课了, 于是又拼命地往教室赶, 到教室才发现自己没吃午饭。她笑着说,当时只记得要献血,没感觉肚子饿了。听完张老师的故事, 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起了国医大师刘敏如对当代中医人尤要重视德的耳提面命, 也更理解了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深意,更明白了身为一个成中医人,不仅要博学,更要厚德。
“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把求知比作砌墙,博学是砖, 那么精思则是混凝土。成中医三年学习之中,在专业学习方面,体会尤深。一次中药课,由于自己提前学习了相关章节,自信满满,上课老师问到肉桂功效时, 便举手毫不犹豫回答肉桂化气之功效。但老师继续问道肉桂为何有化气之理。听罢我已愕然,以为化气为其本性,无需解释,遂无言以对。但课后读到仲景肾气丸,多用地黄、山药、丹皮、茱萸以生水,苓泽以利水,附子振肾阳,思及若剩下一药肉桂化气则不太恰当,又想起所学中医基础理论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理论,不由恍然大悟,非肉桂自能化气,乃肉桂能导心火以下交于水,故有化气之理。又佐参以《周易》之坎中之阳知识,发现实则肉桂有温通血脉之功,血得温则发气,与水得温则蒸发化气相同,血者水也,其气相同。经历此事,我方体会孔夫子“学而不思则罔”之含义,也明白了老师对我的追问其实是想考察我是否认真思考过书本内容,即所谓精思。如今,面对很多问题时,我都会告诉自己,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诸如此例,在成中医,我慢慢体会到“精思”的乐趣。
一个人将厚德、博学、精思都做到了,是不是就完美了呢? 不,还要笃行。古人所谓知行合一大抵阐发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不会忘记中药课后老师有空就带着我往药用植物园钻的有趣情景,也不会忘记课堂下和学长学姐一直学习针灸、推拿按摩、脉诊真人实训的画面,更不会忘记自己学会给自己组方开药治疗感冒的经历,这些都让自己的思考付诸行动而不束之高阁,走在学校里,我看到的是一群真抓实干的小伙伴,他们利用假期去敬老院孤儿院,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奉献;跑到教室,我看到的是一伙中医药爱好者自发组织背诵古籍经典的场景;来到食堂,我看到的是光盘行动的一张张笑脸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成中医人应有的行事作风——笃行。
"一花四叶汤",厚德、博学、精思、笃行之叶,努力成长之花。这是属于我们的故事,也是属于成中医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祝福成中医,让我们一起为成中医的美好明天努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