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凌一揆的点点滴滴
凌一揆教授当年讲中药课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记得他讲补气药那一章时,第一味药是讲人参,凌老从人参的性味、归经、功效,到临床应用,以及实验研究,关于人参的双向调节功能等等各方面,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讲解,条理清晰,语速不急不慢,板书及每一个手势都好像是精心安排的,但又显得那么自然而一气呵成,且完全脱开讲稿。每次听他的课,都让学生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正是凌老的这第一堂课,真正引起了学生对中医的热爱,感受到中医药真是个伟大的宝库,等待学生们去发掘、继承。从此以后凌老成了学生心中最敬佩的老师!
中药课结束后,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再接触凌老。直到1990年,学校在全国首创开办了中医食疗专业, 当时北京、四川、广州等地热火朝天地搞起了药膳餐厅,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想拍摄一部介绍中医药膳的片子,联络到成都同仁堂药膳餐厅、岷山饭店药膳餐厅、并请凌一揆教授作为该片的专家指导,学校针灸学院开办的中医食疗专业也作为拍摄介绍的主要内容之一,我有幸作为该片的技术指导之一,参加了拍摄的全过程。首先在修改剧本时,学生曾几次去凌老家,每次凌老都非常耐心、细致地讲解、修改。记得有一次与导演一起去找凌老商谈关于片名“中国药膳”, 学校方面坚持要求用“中医食疗”,而药膳餐厅方面希望以“药膳”命名。凌老耐心地告诉学生们:药膳这个提法过去一直没有过,是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的。其实从商业经营来说也无可厚非,但意义上是容易让人将膳食与药联想在一起不是滋味,二是中医食疗的意义不是简单的食物加药物组合,食物本身也是可以疗病的,并非一定要加药。最终说服了导演,同意把该片定名为“食疗与药膳”。凌老曾讲到,食疗的调理,食物是主要的,药物的加入一定要少而精,注意口味,人们才能够接受。这些指导对后来多年的食疗教学与临床帮助很大。
凌老当时已是全国知名的大专家,国务院学科审定(审查)委员会的中医专业组长(西医专业的是吴阶平),工作非常忙碌,但他还是挤出时间,参加拍摄。凌老对年轻人一点没架子,十分和善,耐心。三十多年过去 了,至今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怀念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凌一揆生平简历
凌一揆(1925 ~ 1992),男,四川省永川市人。1942年考入四川国医专科学校,同年秋转入四川国医学院就读,1944年毕业。1953年冬,调成都参与四川省中医代表会议筹备工作。1954年春,调入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6年,调成都中医学院工作。历任教务处教学科研科科长、中药方剂教研组主任、中药教研组主任、教授、副院长、名誉院长。他是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术带头人,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高等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九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学术顾问、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员、成都市人大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副主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学术贡献
凌一揆教授是当代中药学莫基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系统中药学的思想和学科建设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药教育纳入了现代正规教育序列。凌一揆教授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50年代末,他完成了主编《中药学》统编教材的任务(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0,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第二版)。1973~ 1984年,该书又经修订,出第三版,凌教授始终是该书的主编。70年代以后,他倡议、策划和主持了3项重大科研项目:《四川中药志》的编纂和修编、川产道地药材系统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七・五”重大课题“解表方药研究”。在我校率先建立了中药标本室和标本园,标本室经不断充实扩大,成为全国医药院校中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中药标本中心之一,为我校国家级中药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大影响
凌一揆教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85年他应邀赴日本进行了3周的访问、考察和讲学,并被特邀参加了日本药学会的年会活动。1988年应遨至瑞典哥德堡大学讲学,得到瑞典药学界朋友的敬佩。他与日本学者矢数道明博士、田中治教授以及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医药学在世界的影响。
(文/医79级校友刘鸿成 编辑/霍文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