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群导航
主站
教学机构
党政管理
科研及产业机构
公共服务
专题栏目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未指定
欢迎光临 成中医故事 !
您的位置:皇冠体育官网 >讲述---成中医往事>详细内容

讲述---成中医往事

我的感悟 ——谨以此献给校报400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13 11:35:54 浏览次数: 【字体:

一纸墨香,学校第398期校报由我交到父亲的手中。他淡然接过,不屑的神态暗示着他对于我当初不经同意就擅自报考中医药大学仍是耿耿于怀。寒假我特意把刊登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相关内容的校报带回家,以校报作为桥梁,用学校发展的良好势头来转变父亲的态度。

父亲带上老花镜,拿起报纸,一字一顿念起校报的全名,这是他看报的习惯。念完后,却是好长一阵时间的无声。我的心咚咚作响,不知怎样挨过这般寂静。父亲本无兴致,也许不会再往下看了?我真害怕自己的努力因父亲的己见而白费,静观其变的同时,巴望着父亲能够继续读下去。漫长的十几秒钟过去,客厅里终于有了翻动报纸的声音,一阵欣喜渐上心头。但是父亲似乎是随意地一翻再翻,好象要从中嗅出最有价值的东西,以防耽误他宝贵的时间。我的心再一次咚咚作响,难道刊登着学校五十年光辉发展史以及取得的优秀评估结果的校报还不能让父亲满意吗?想到这儿,我有些心灰意冷,起身走到父亲面前,恨恨地说:“你就是埋怨我当初的选择不好,不想看就算了。”随即抽走父亲手中的报纸准备离开。就在转身时听见父亲说:“别捣乱,我还没看完,快给我。”字字掷地,入耳清晰,口气中有着因别人打搅而暗含的不满。顿时喜悦冲上我心头,立马奉上报纸,静静坐在父亲身旁。他专注地阅读着,看到细节处还连声称赞学校的发展。父亲对学校的兴趣超出了我的想象,看着他手中的那张校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末了,父亲意味深长地说相信我的选择,他态度的转变真应归功于校报,这座信息的桥梁。

时间不知不觉已过去了三年,从加入校报记者团的那一天,我们的校报就开始见证我和所有学生记者的成长。作为记者团的团长,一名大四毕业生,我对这个能够充分展示学生风采的舞台有着深深的眷恋。

记得大一刚入记者团时,我还仅仅是个写作爱好者,对新闻类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只是觉得当记者会很有趣。在校报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发觉身边事,并用笔记录下来,传递给同学们,让大家一起去关心和了解。经过三年的锻炼,记者团对我们这些成员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对校报记者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记者团的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惟独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期望记者团越来越壮大,期望我们的校报越办越好,让全校师生都来关注并融入它。每当记者团招新时,所有的成员都希望能招募到更多愿意为校报出谋划策的同学。

从刚入记者团对校报的青涩陌生到现在的熟悉了解,我们经历了很多。从建校五十周年校庆,深入新区校园各处进行全方位的校庆专题报道,到采访报道历年的双选会现场;从第二届国际中医药大会上,感受到祖国医药在国际社会的影响逐渐扩大,到报道校园的各种学生活动。记者团的成员们从各个角度关注着母校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通过大家一年又一年的并肩努力,我们的记者团在校报的伴随下渐渐成长。

前几天,接到校报编辑部的约稿电话,希望能在校报400期纪念刊上写篇文章。放下电话后不禁感叹,时间真的过得好快,离开校报编辑部不知不觉已经一年多了,校报出版300期纪念刊仿佛还历历在目,而现在都该出400期了。回首自己在校报编辑部的时光,真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这其中有苦、有累、有喜、有乐,更有无穷的回味。

初到校报编辑部还是个对报纸编辑一窍不通的毕业生,对于这份职业我虽有一股雄心壮志,但也少不了有些打鼓,因为毕竟对于自己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很快,编辑部的同事们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热情让我消除了不安,迅速进入了一名编辑的角色。干上了这一行才知道并非想象中那样轻松。尽管自己是学中文出身,在别人看来在校报工作与专业十分对口,可真正写起新闻稿来却很是费了一些心思才逐渐上路。正是同事们的帮助,让我熟悉了新闻写作的要求,明白了编辑排版的规范,领悟了新闻采访的要诀,连以前自己完全不懂的摄影也是驾轻就熟,颇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

2000年9月初,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武术比赛将在我校高新西区校区举行,我校武术队也将代表四川参加各项角逐,而校报编辑部也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武术比赛举行期间每天出版一份校报大小的《快讯》,对比赛情况进行全面报道。这个任务对于公开发行的各类日报来说可算是“小菜一碟”,可对于每半个月出版1期报纸的校报来讲真可谓“任重而道远”。困难很多,一是人手少,当时编辑部仅有两名老师,学生记者也刚刚才进行了大更换;二是时间紧,比赛从上午到晚上都有,而《快讯》要求在每天早晨七点半左右就要发到每一名参赛选手和教练员手中;三是要求高,既要有消息,又要有通讯、评论、花絮等等,而且还得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开弓没有回头箭,任务安排下来无论如何也得完成,这可是事关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在编辑部主任廖品清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抓紧时间对学生记者进行了培训和分工,并对《快讯》的版面安排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为了充分展示我校的组织工作和运动员的精神风貌,编辑部决定将《快讯》的出版期数增加,从运动员入驻比赛场地就开始出刊《快讯》。

接下来的日子过得紧张、忙碌而又充实,每天都是高速度运转,真可谓是“走路带跑,吃饭带倒”。上午,我们都会提前到比赛场地对全天的比赛场次进行逐一核实,并安排各组学生记者分头组织稿件;中午则是对上午的比赛进行汇总,安排已完成比赛的稿件采写,运动员、教练员专访,收集花絮等等,并对下午和晚上的比赛稿件采写进行安排,同时开始构思《快讯》主体稿件的写作;下午和晚上的时间,除了观看比赛、收集资料外,就是争分夺秒地写作新闻稿件。可以说,那段时间,脑子里除了《快讯》外什么也没有,不是不去想,是没时间想。

出《快讯》最忙的不是比赛期间,而是比赛结束后。比赛一结束,我们必须以最快速度赶到15公里外的定点印刷厂,边修改新闻稿、冲洗照片(当时没有数码相机),边忙着画版、制版。《快讯》小样出来后,还得进行2—3次的校稿。每天到印刷厂的时间多是晚上九点过,而离开印刷厂时往往都是凌晨一、两点钟,最忙时一直得工作到凌晨四点,第二天早晨七点过又必须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比赛场上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七天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我们的《快讯》赢得了参赛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欢迎,更得到了大运会组委会的高度评价。看着每天早上被一抢而空的《快讯》,那份欣慰、那种自豪让人难以忘怀。

尽管已经离开了编辑部,可每次看到校报,心中总会升起一种亲切的感情,怀念起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更让人想起那些令人回味的日子。

(来源/皇冠体育官网校报第400期 文/原校报编辑部同学 编辑/霍文巍 邓帆)

终审:宣传部新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