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群导航
主站
教学机构
党政管理
科研及产业机构
公共服务
专题栏目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未指定
欢迎光临 成中医故事 !
您的位置:皇冠体育官网 >讲述---成中医往事>详细内容

讲述---成中医往事

熊大经教授:踏实做事,诚信做人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13 16:13:36 浏览次数: 【字体:

熊大经教授是全国知名的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名冠国内医学界,蜚声海内外: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耳鼻喉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第一个中医耳鼻喉科博士生导师……然而,在一个个耀眼的光环背后,熊老所付出的心血和艰辛却鲜为人知。

踏实做事,诚信做人——是熊老长久以来所遵从的做人准则,无论是面对病人、面对学生,还是在科研工作中。熊老不仅通过其精湛的学术技艺使我校在全国中医耳鼻喉科界占一席之地,更通过其自身几十年如一日的谨言慎行,洁身自律,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迄今,我校中医五官专业成立近20年,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全国第一个中医五官科耳鼻喉方向博士诞生于我校,这些傲人的成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由衷的欣喜。可是,谁能想到,就在20年前,资历尚浅、年龄尚青的熊老在哈尔滨,与几位有相同见地的年轻学者一起,为中医是否有必要成立五官专业与数十位当时的全国知名的老专家舌战。那是一个绝对讲究资历、声望的年代,一个年仅40的青年学者就“一个专业是否有必要成立”的问题敢于率先在全国性大会上从会场上站起来与坐在主席台上的专家争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如果一个人不是如此地深爱自己的专业,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经过熊老及其他有识之士们的奔走疾呼,中医五官专业得以保留。而熊老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在我校建立中医耳鼻喉教研室,与中医眼科学合而成立中医五官专业。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缺设备、缺人手、缺教材,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房间作为教研室。那时,许多人劝熊老:“不用那么拼命吧?又不会多赚一分钱。”熊老笑答道:“没有五官专业的中医不是完整的中医,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再苦,我也要把中医耳鼻喉科建立起来,缺设备,我可以慢慢添,缺人手,我可以慢慢教。不开始就永远没机会。”开头的那几年,熊老身兼数职,白天是教师、医师,下班后是泥水匠、搬运工。渐渐地,我们有了自己的教研室,自己的实验室,西南地区第一个动态喉镜室,所有的一砖一瓦都浸透了熊老辛勤的汗水;中医耳鼻喉教研室目前人才济济,每一个人都是在熊老的关心和帮助下,由对中医耳鼻喉科一无所知到无论教学、临床都能独当一面的干将。在熊老心目中,耳鼻喉科不仅仅是他的工作,同时,也是他心血的结晶,是他精心照料了数十年的孩子,他总是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学科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发展……

中医耳鼻喉科从无到有,缺的不仅仅是人手、设备,创建之初,没有一本像样的教材,那时候,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医耳鼻喉教师根据几本为数不多的介绍中医耳鼻喉科的书,编写自编教材,完成讲授。其实,早在70年代,熊老师就意识到,没有统一的标准,何来学科的发展壮大?何来走向世界,与国际交流?因此在闻及《中医百科全书》即将编纂时,熊老意识这时一个很好的机会,当时身为助教的熊老师已小有名气,《中医百科全书》单列《耳鼻喉科分册》,熊老师为该分册的副主编,是该书各分册中唯一的助教副主编,其他分册的主编、副主编以及编委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教授,许多人对熊老的入选不屑一顾,但熊老师以其认真的态度、渊博的学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紧接而来,《中医大辞典》又邀请熊老师担任编委,主撰耳鼻喉部分,这是一份艰苦的工作,为了不遗漏任何可用的资料,熊老师跑遍了全国16个大图书馆,这在文革末期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图书馆管理混乱,人人无心工作,有时候,为了让人家同意进馆查阅,真的是磨破了嘴皮,说尽了好话,好不容易得到别人的同意,总是恨不得在有限的时间查找更多的文献,因此,查阅文献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是常有的事儿,而且这一顿往往也是在图书馆里冷馒头就着凉开水下肚,经过这一轮轮的文献整理,熊老师拯救了不少中医耳鼻喉的古籍善本、孤本,在新中国中医耳鼻喉文献整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收集完资料,书写的过程也是十分艰苦的,这些书籍的书写对于当时的熊老师而言,是“业余创作”,只能在完成所有规定的繁重的工作任务后才能进行;同时,熊老师的儿子尚年幼,正是需要熊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照顾的时候。因此,《中医大辞典》的编写往往开始于深夜——在熊老师完成所有工作,照料儿子睡下之后,结束于天露发白之时——新的一天开始了,上班的时候到了。就这样,熊老师透支着其年轻的身体,在编写《中医大辞典》的几年间,没有落下一节课,没有疏忽对病人的照顾,没有推卸自己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在做好这些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了《中医大辞典》耳鼻喉部分。至今,这本书仍是中医耳鼻喉科教学、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随着《中医百科全书》及《中医大辞典》耳鼻喉部分的顺利完成,中医耳鼻喉科有了自己的相对恒定的诊断、辩证、治疗模式,也就成为了中医学界一个自然而然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再无人质疑。逐渐地,这种诊断治疗模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熊老应中科院院士王永琰的邀请,主撰《中医诊疗术语》国家标准(GB)耳鼻喉部分,用熊老自己的话来讲,这才踏出统一标准、发展学科的第一步,他将穷尽一生为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壮大而努力。

高质量的教学、临床工作需要高水平的科研支撑,熊老师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科学研究。其主持研制的“鼻渊舒”和“鼻窦炎口服液”,是国内最早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窦炎的中成药,也是目前各级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该病的成药,在国内任何一家县以上的中、西医院均能见到“鼻渊舒”或“鼻窦炎口服液”的身影。熊老认为高水平、真实可信的科学研究是中医在医学界立足的一个重要支柱,在鼻渊舒的研制过程中,“好的疗效是一切科研的根基”,这是熊老师反复强调的,因此,在研制鼻渊舒之初,熊老师坚持做了几千例临床观察,东郊各大厂矿是熊老师收集病例的一个重点,起初,那里的人们觉得熊老师收集病例耽误了他们的时间,并不十分配合。有一天早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按照既定安排,熊老应该去东郊收集病例,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同事、同学纷纷劝阻熊老师:“别去了,那么大的雨,根本看不见路”、“算了,不要去了,这么大的雨,别人能理解的”、“明天去吧,不就晚一天嘛,有什么关系?”熊老师坚定地说:“不好,明天有明天的事要做,再说约好今天就应该今天去,做人要讲诚信,别说下雨,就是下雹子也要去”。说完,熊老师拿上一件雨衣,推着自行车走了。

路上,一个人也没有,狂风暴雨,呼呼的大风吹得熊老的自行车东倒西歪,哗哗的密如幕帘的雨打在熊老师的脸上,生疼生疼的,雨衣根本不起作用,熊老师的衣服全湿透了,被雨水模糊了的眼镜遮住了熊老师的视线,路上的积水很深,达到半个自行车轮深度,熊老师逆着风,凭着记忆、凭着感觉,吃力地骑着,遇见实在骑不动的地方,就下车,涉着水,慢慢地推过去……原本40分钟的路程熊老师用了足足2个小时。厂矿里的工人们因为大雨的阻挡而无法回家,正聚在一起闲聊,当看到熊老师一身尽湿、狼狈地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全部都惊呆了,继而感概不已“熊老师,这种天气您也敢骑车过来,真是不要命了”、“熊老师,您太认真,不愧是做学问的人”、“熊老师,您是第一个让我们真心佩服的人,以后,没问题,一句话,您需要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您需要病例,没问题,我去叫我们的亲戚朋友都来,就冲您的做事态度,我们相信您”。就这样,熊老师顺利地、超额地完成了其病例观察。事后,熊老师常说:“鼻渊舒的疗效之所以这么好,与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该品种观察的病例数远远超过其它药品,在制成成药时,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在实践中来的东西最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熊老师的艰辛付出目的只有一个,给同学们营造一个学习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最佳环境,让同学们能学有所成,能将中医耳鼻喉的精髓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中医继续在耳鼻喉科疾病的救厄疗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枝独秀不是春”,只有更多的人掌握了这门技艺,才能救更多病人雨水火。这是一个医师、一个教师最单纯、最崇高的企盼。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熊老的技艺我们会继承,熊老的品质我们会学习,熊老的愿望已牢牢扎根于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的企盼,我们的动力,我们的奋斗目标。

(来源/皇冠体育官网校报第422期第二版 编辑/霍文巍 周容)

终审:宣传部新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