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生金”治肺病 ——开门办学中的故事
“培土生金”治肺病
--开门办学中的故事
■撰写人/郑士杰
成都中医学院从1972年恢复招生三年制中医专科生,每届学生都实行“开 门办学”,即安排一定时间深入到农村、工厂、部队去进行教学和临床实习。
从1973年9月起,学校分配我担任医学系党总支书记。1974年,我曾经带医学 系1972级一班学员和彭履祥、冉品珍、肖正安、郭子光等老师去什邡县(现什邡市) 进行“开门办学”,时间半年。我们在什邡县城安排有师生上课和食宿地点,临床教学实习主要与县上的中医联合诊所合作。1975年7月,成都中医学院与什邡县合办了 什邡县中医函授学校。对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业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开门办学期间,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彭履祥老师为当地一位 患肺结核病人的医治故事。
有一位什邡县当地男性患者,经县医院进行X线检查肺部后,确诊为“空 洞型肺结核”。这位中年男性患者得知后,他和他的家人,都十分焦急。他听别人说,成都中医学院有著名的中医老师,带学生在县城中医联合诊所进行开门办学临床指导。于是他和他的家人一起来到这里,找到彭履祥老师就诊。
彭履祥老师正带着学生实习,对这位新来的病人非常认真地按照中医诊病的望、 鳳向、切四诊和辨证施治原则,进行医治。老师口说,学生写处方,所用的中药 主要是温补脾胃,没有直接针对肺结核的药物。跟老师抄处方的学生,感到十分不解, 明明县医院诊断的是“空洞型肺结核”,为什么处方里没有治肺结核的药物?
彭老师知道学生的疑问后,在当日晚上进行辅导讲课时,特别向同学们讲道:“这是中医理论的一种辨证施治方法,即’五行’的方法运用。’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治脾胃是培土,培土则生金。”同学们听后,深受教育。
据老师们介绍,彭履祥老师早在1941年,就考入四川国医学院深造,获得李斯炽院长、邓绍先教务长等老师的指点,学业精进,名列前茅。就读期间,受《黄 帝内经》“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的启迪,撰写了《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一文,由此阐释发挥,以后在临床实践中,重视培土生金、调理脾胃,遣方用药, 常寓于平淡之中而见高妙,救人甚众。1956年,彭履祥奉调成都中医学院任教,先后主讲《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各家学说》等课程。这位病人经过两个多月连续服用彭老师开的药方,自觉肺部情况有好转,再 去县医院X线复查,发现肺部空洞不见了。当检查的医生看片子后,感到有些奇 怪,就问病人:“你吃的什么药?是西药?还是中药? ”病人告诉医生说,我吃 的是成都中医学院彭老师给开的中药。他又将中药处方给医生看了,但这位医生 仍然有些不相信。他后来通过一些方式打听、了解后,确有这位彭老师,才放心了。
半年时间的开门办学快结束时,这位病人带来一个好消息:经过坚持数月 不断服用彭老师开的中药后,去县医院进行肺部X线检查,肺部结核不见了。病人高兴地说:“没想到中医中药治疗肺结核还有这么好的效果!”现在,老百姓对中医中药更相信了。
我对这个真实故事至今难忘,这就是中医精华所在,只要有机会我就向老师们,尤其中青年老师讲。有一次,谢克庆副校长听我讲完后,他说他要在临 床上试用下,看效果如何。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他告诉我,彭老师的“培土生金”方法,试用后效果不错。特别是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奋力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为人类健康共同体服务。
撰写人简介:
郑士杰,男,1937年生,四川省渠县人,中共党员,成都中医 药大学教授。1955年毕业于泸州医士学校,分配到四川省卫生厅工作, 1958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1999年3月退休。历任教务处干事、教 务处秘书、医学系秘书、教工党支部书记、学院党委办公室组织干 事、医学系党总支书记、成都中医学院副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党委书记,皇冠体育官网党委书记。1989年主编《中医药管理学概论》, 1996年晋升教授,曾获评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6—1998年任四川省政协特邀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