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记忆︱档案里的故事:把党的温暖送到病人心坎上
编者按: 档案是学校诞生、成长、奋斗光辉历程的真实见证,是成中医精神薪火相传的历史印记,也是各项工作的查考依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成中医记忆》将讲述一段档案里的故事,与您重温成中医历史,共建成中医精神家园。
(档案资料:成都中医学院院刊)
附院病一灶一共只有八个工人,正式工五个,临时工三个。五个正式工,有两个是已到退休年龄,而未退休的老工人,身体不好,有两个是才参加工作的学徒工,对炊事工作还不熟悉。从这方面讲,他们的条件是不好的。但是,他们加强政治挂帅,努力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不断提高服务工作意义的认识,群策群力,团结一致,遵照毛主席“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服务工作尽量做好,把党的温暖送到病人心坎上,得到了病人的称赞。
这个灶的同志,为了适应各种病人的不同需要,每餐除了主食有流质、半流质、干饭,菜有多种多样以外,还根据各科病人不同的特点,分别予以照顾。如根据他们长期细心观察,眼、妇科病人一般都是干部多,骨科病人一般都是农民多,他们对饮食的要求和喜爱也不一样,农民喜欢吃油重的,干部喜欢吃清淡的。因此,他们则注意为骨科病人炒些油重的菜,为眼、妇科病人炒些清淡的菜。如吃猪肉,他们则炒几个花样,有红烧,有窍荤;红烧多供应骨科病人,窍荤多供应眼、妇科病人。不仅如此,他们还为个别病人开小灶。有的病人由于各种特殊原因,或是少数民族,有许多东西不能吃,病一灶的同志不辞劳苦,单独给他们炒菜。这样虽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常常大家都下班休息了,他们还在辛勤劳动,但是,他们一想到在自己工作的配合下,一个个病人康复出院,精神饱满地走上工作岗位,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战斗,再累也感到高兴。
一九七六年的一个冬天,妇科收到了一个垂危的病人,已经昏迷了十多天,身体极度虚弱,需要鼻饲鸡汤,当时厨房里又无鸡,怎么办?他们没有在困难面前退却,想方设法为病员炖出了鲜美可口、营养丰富的鸡汤。做这种鸡汤是相当麻烦的,既不能有鸡油,又不能有鸡肉渣。但是,他们为了病人的健康,不怕麻烦,一连十多天为病人做这种鸡汤。后来,这个病人痊愈出院,对他们一再表示感谢,并表示一定要把他们这种“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革命工作,没有分内分外”。病一灶同志在学习会议上是这样讲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在基建工地有时汽车司机运来了木料、水泥、石灰等,基建工作人员都下班了,无人接待,病一灶同志不顾一天的劳累,不仅主动地弄饭菜热情招待司机,而且自动地帮助卸车。有几次夜深天黑看不见,有的同志擦伤了腿,碰破了手,也不声不吭,继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