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记忆︱档案里的故事:笔架山,当险情快出现的时候……
编者按: 档案是学校诞生、成长、奋斗光辉历程的真实见证,是成中医精神薪火相传的历史印记,也是各项工作的查考依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成中医记忆》将讲述一段档案里的故事,与您重温成中医历史,共建成中医精神家园。
(档案资料:成都中医学院院刊)
大年初一,华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学院赴川、黔边区调查服务团的师生们,在合江县的城乡忙碌了十天之后,特地起了个早,慕名赶到千里之外的笔架山春游。
笔架山是赤水沿岸有名的风景区。新春第一天,这里聚集了六、七千的游人。 师生们唱着、笑着登上了山,当他们行至一个叫“窄足板”的地方时,不禁大吃一惊:这里的路崎岖狭窄,不足一米宽,一面靠峭壁,一面是光秃秃的百米深沟。弯延的小道上,陡坎连环。加上阴雨初停,山雾弥漫,路面泥泞溜滑。在这条一百多米的羊肠小道上,却拥挤着一、两百名游客。人群像被粘在陡峭的山腰一样,进退不得,而且两端还在不断地延长。人们你推我搡地簇拥着,一片混乱。
这种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几年前华山上的悲剧。
“咋办?”副团长(学院团委副书记)任明非用急促的口气问道。大家二话没说,疾步上前。二十多名师生一边呼喊着,警告慌乱的游人,一边向前面挪动,好不容易才到了最拥挤、最危险的地方。师生们有的站在人群的外侧,背对深谷列成一线,另一些人站在高坎和急弯处,扶老携幼,维持秩序。也不知这些书生们哪来的一股子劲,一边呼叫着指挥队伍,一边又拉又推,使人群变细,让老人、妇女和小孩挪到靠石壁一边。对上不去高坎的老弱,他们有的在上面拉,有的在下面捧脚板,自己背上的相机撞在岩石上,啪啪直响,也来不及顾一下。人群渐渐安静下来,鼓胀的队伍慢慢地开始萎缩,形成两条细流,缓缓地靠右相对而行……
将近三个小时,秩序井然了,人群疏松了,险情终于过去,游人无一受伤。这时,他们又赶到当地派出所报告情况,当治安人员奔向险区时,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下了山。
(本刊记者 段 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