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记忆 | 档案里的故事:病温专家何伯埙
编者按: 档案是学校诞生、成长、奋斗光辉历程的真实见证,是成中医精神薪火相传的历史印记,也是各项工作的查考依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成中医记忆》将讲述一段档案里的故事,与您重温成中医历史,共建成中医精神家园。
(档案资料:成都中医学院院刊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日第四版)
何伯埙(1893-1977),原名何昭文,四川彭山县人,先祖原籍湖广,明末清初因避难定居于蜀,其家世代务农兼业医,埙幼时尝习医籍,后就读于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何伯埙仍潜心医事,更拜眉山、彭山、丹棱、青神一带名医周耿光为师,因其“不计贫富远近,病家呼而即至,治则有验”,在当地颇负声誉。一九二八年何伯埙悬壶成都时复参师于名流沈绍九,穷究典籍,精于诊治,尤擅温病,世有“何温证”之称。一九三二年何伯埙应国医学院(四川国医学院前身)吴学海聘邀前往该院教授温病学。一九三五年同李斯炽、易上达、邓绍先、谢栓容等一道创办四川国医学院并于一九四七年就任副院长之职,次年,被众人推举为市中医师工会理事长。建国后,何伯埙尝先后在四川省建工局、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供职,一九五八调成都中医学校教书,并任教务副主任。
何氏生平治学谨严,学识渊深,力倡学以致用,长于温病,旁及各家,尤尚《温病条辩》,言吴氏于此书说理透彻,在四川卑湿地域非常适用。在病因上,重视“天人感应”说,善于在疾病变化中探求本质,在病机上重视气运失宜所造成的危害。认为“气血充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临证喜据病者形、色以测知病位,治则首重精神调养,喜硫肝和脾以适应生机,至如药物生态、颜色、产地、气质、采收时节等对疾病的影响亦多所考究。
以其临证多能决疑,胆识过人,何伯埙故与曾彦适、赵耘农等名流,同为时人誉之为“八大金刚”。遗稿有《治疗温病经验录》、《临证经验实证录》、《四家医案分析》等,并著有《温病学》一书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