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保密工作》2020年第11期)
黄荣 张照
为振兴高等教育,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助力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强国的跨越。在国家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各高校纷纷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来实现开放式发展,这给高校保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寻求开放式发展的过程中做好保密工作,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
高校涉外活动的泄密风险
1.人员风险。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高校更多关注提高院校合作质量、增加国际合作项目数量、引进国际顶尖人才、举办或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培养留学生等工作,容易忽视涉外保密工作,导致内部人员保密意识淡薄、保密常识欠缺,在向国外期刊投稿、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使用互联网或手机等方面泄露国家秘密或敏感信息。此外,对来校访问或教学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学习的国(境)外留学生、国(境)外采购设备的供应商和技术指导人员等缺乏防范意识,给窃密者打开方便之门。
2.制度风险。目前,许多高校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了相应的保密制度,为新形势下做好保密工作打下重要基础。然而,有些高校形式上存在保密制度,但是指导性较差,存在似有却无的问题。具体到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的保密管理规定,如不能有效指导涉外保密工作、不能坚持“谁派出谁负责、谁组团谁负责”的内外有别、全程管理的原则,或未在因公出国(境)、接待国(境)外学者、国(境)外留学生管理、向国(境)外期刊投稿、购买进口设备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则容易由于制度落实不到位而产生泄密风险。
3.场所风险。高校的涉密场所主要指内部专门处理涉密事项和存储涉密载体的场所。具体到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则主要包括涉密项目的国际会议或研讨会召开场所、购置的进口设备放置地、处理涉密信息的专用机房或实验室等。如果没有做好涉密场所的安全防护,包括未按相关规定确定涉密场所,未粘贴相关标识,未设置完善的人防、技防和物防保障条件,未禁止各类具有录音、录像和信息存储等功能的设备进人场所,则无疑会带来泄密风险。
4.载体风险。高校的涉密载体主要包括各类纸质涉密文件,存储涉密信息的计算机、光盘与硬盘等移动存储设备等。具体到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如果师生出国(境)时未经审批把涉密载体带出国(境)外,或未通过外交信使来协助运输涉密载体,或利用国(境)外通信载体进行涉密信息联络等,则容易产生载体泄密风险。
加强高校涉外保密工作的举措
1.细化涉外保密管理制度。各高校应当将保密工作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相结合,细化本单位的涉外保密管理制度,具体应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未经审批,不得带领国(境)外人员进入涉密场所及保密要害部门部位;二是与国(境)外人员会谈不得涉及国家秘密,遇到国(境)外人员要求提供涉密信息的,应及时向单位有关部门报告;三是出入国(境)外驻华机构或陪同境外人员过程中,不得携带涉密载体;四是不得利用国(境)外设备进行涉密通信联络或处理涉密信息。同时,各高校应当建立一套保密工作责任体系,从“学校职能部门—二级院系—个人”,明确各类保密事项的归口管理责任人,签署保密责任书或承诺书。如发生泄密事件,相关责任人应当及时上报,积极补救并配合有关部门查处。
2.开展专题保密宣传教育。除开展常规的保密宣传教育外,在国际合作交流领域可采取专题讲座、专家授课等形式,重点在因公出国(境)、人才引进、涉外项目开展、外籍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保密教育,具体包括:一是明确保密范围,即在涉外活动中,懂得划清保密与公开的界限,明确涉密内容、设备及场所的具体范围;二是知晓保密手段,即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懂得如何利用物理防护和登记准入等措施做好保密工作;三是知晓窃密手段,明确涉密载体有可能成为窃密的突破口,要时刻警惕传统物理手段和高新科技手段的窃密方式;四是强化责任,保密工作人人有责,在涉外涉密活动中,时刻不得放松警惕,也不得受利益诱惑而突破底线;五是知晓惩罚措施和问责制度,了解一旦在涉外活动中出现泄密行为,将会依照国家和高校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3.加强因公出国(境)保密管理。《方案》要求培养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这就意味着建设“双一流”大学,应当鼓励师生积极通过各种正规的途径获得经费资助,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会议或科研进修,开展多层次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学习世界一流先进技术和研究手段,以提升自我能力;通过与国(境) 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合作,提高论文及科研项目等成果产出。同时,高校也应当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教职工的行前教育主要由高校的外事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经各二级院系的主管领导和外事秘书负责落实到团长,再落实到具体个人。学生的行前教育主要由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实施,经各二级院系落实到团长,再到具体个人,从而实现行前保密教育全覆盖。
4.加强国(境)外人才及设备引进保密管理。《方案》要求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凝聚世界优秀人才。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各高校应当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高尖精缺”人才引才,支持聘请在国(境)外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工作的专家学者、在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工作的管理人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来校开展研究,为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人才的引进过程中,应当做好来访前的审批工作,落实从“个人—二级学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报批手续。首先,邀请人应如实上报来访人员背景资料、来访时间、访问地点、经费来源和基本工作内容、是否涉密等信息。学院相关负责人审批后,报校外事主管部门审批。同时,视涉密的具体情况,对接待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保密教育,严格界定信息保密和公开的范围,签署保密承诺书,做好全程陪同,有异常情况随时上报。此外,要加强国(境)外先进仪器、精密设备管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主动接受相关技术培训,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技能等。国外先进设备入校安装完毕后,应邀请相关部门评估设备使用的安全性,以排除泄密隐患。如果需要外方技术人员来校调试仪器,应提前报备相关部门,就其必要性和预期效果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保密防护措施。
5.加强国际合作项目保密管理。高校与国(境)外学术及科研机构、在华外资企业加强合作,联合申请国际科学基金项目或共建研发机构,有助于实现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促进学科交叉,优化成果产出。因此,高校应当集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类资源,助推一流学术项目的申报、一流基地的建设,并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同时,也要注意把涉密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的项目纳入涉密项目管理体系进行规范,遵循安全至上的原则,不放松内部管控,并加强对参与涉密项目的境外人员及设备的管理。一是落实从“学校职能部门—二级院系—涉密项目负责人—涉密人员”的责任体系,明确各方保密责任。二是在项目申报前期,应当注重对合作外方背景信息的调研、界定保密与公开事项、明确信息保密责任。三是在项目进展中期,应当注意各个流程的规范化管理:针对关键数据与资料的使用,在完成报批后,应当做好相应的台账和工作记录;在涉密场所落实技术防护措施,并按规定做好保密指引;项目组内定期开展保密教育,并对保密措施进行全面检查。四是在项目进展后期,应注意成果保护,必要时进行定密授权申请,并对涉密学术论文、著作和涉密项目宣传报道等严格实施保密审查。
6.加强外国留学生保密管理。《方案》要求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培养,应当推崇个性化培养模式,即尊重各国不同的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允许和鼓励外国留学生参加校内学生团体组织的文体活动,以增强身心健康;支持外国留学生根据各人不同的特点来追求卓越,从而有助于实现在高校、地区甚至国家层次上的友好往来。同时,也要注意对留学生加强保密管理。一是未经审批,不得涉足涉密场所,包括涉密实验室、教研室和机房等。二是未经审批,涉密材料和相关载体均不得擅自提供给外国留学生。三是针对外国留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和参考材料,必要时报留学生办公室、保密办公室和校外事主管部门审查及备案。四是如果因特殊原因,外国留学生需参与部分涉密项目的工作,要做好事前审批、保密宣传教育和脱密期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