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刹住“新衙门作风”
人民日报:刹住“新衙门作风”
发布时间:2017-03-28 来源:人民日报前不久,一位市委书记在大会上痛批一些干部还存在服务不到位、进取不积极、工作不落实、担当不主动等问题,并斥之为“新衙门作风”,引发热议和共鸣。
作风彰显形象,作风成就事业。党员干部的作风,折射工作态度乃至品行人格。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政风。近年来,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党员干部不断扫除作风之垢,涤荡“四风”之弊,党风政风面貌一新。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一些单位、一些干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作风老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又出现了“新衙门作风”。门好进、脸好看了,但“只微笑不办事”的多了;吃拿卡要的少了,但“不贪不占也不干”的多了;纪律意识强了,但“怕担责、不作为”的也多了。面对新问题新困难,有的还是老一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于是耍起了“拖字诀”,能推则推,能躲就躲……凡此种种,都是“新衙门作风”的具体体现。
干部作风不严不实,“埋单”的却是广大群众。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长期“趴窝”,项目来了不敢下手,土地闲置不敢搞规划……改革发展的步伐因之受阻,群众的利益因之受损。任由“新衙门作风”滋生蔓延,就会消解基层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获得感。
“新衙门作风”是干部作风问题的最新表现。少数干部不作为、慢作为,遇事“绕着走”,看似是因为管得严了、抓得紧了,信奉“不干事,不出事”的“为官哲学”。说到底,这些都是借口,根本原因在于干部自身,是其要求放松了,责任淡忘了,时间一长,离群众愈来愈远,新的衙门作风也就悄然滋长了。
“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这是毛泽东同志读《二十四史·南史》“韦睿传”时写下的一条批注。韦睿是南朝名将,他有智有谋,英勇果断,打仗时能实地躬身调查研究;同时,为人谦虚,关爱士兵,作风务实。史书记载,韦睿“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毛泽东同志很是赞赏韦睿的优良作风,遂提笔勉励党的干部向他学习。
事实上,在革命战争年代,优良的作风正是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朱德同志的诗道出了当年干部作风的朴实、干群关系的融洽。从毛泽东同志在苏区时亲自为村民打井,到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食,再到干部过春节时向民众拜年、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建议,靠着好作风,共产党人赢得了民心、赢得了胜利。
“甘为民仆耻为官”,这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风范。其实,无论是韦睿,还是老一辈共产党人,都为今天的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有了他们的爱民之心、为民之情,做到“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自然不会有什么“新衙门作风”了。正如一名基层公务员所言,服务群众,关键在用心、用情,“一门心思”比“一个窗口”更重要,如果每个窗口的工作人员坚定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方便之门,就自然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制度是最好的约束。刹住“新衙门作风”,激励党员干部奋发向上、干事有为,还需制度发力。当问责机制建立并得到切实落实,对服务群众不到位、落实工作不积极的领导干部受到坚决问责、严肃追责,狠刹“新衙门作风”便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涵养亲民、为民、爱民之风也就有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