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百沸汤”
——记吴棹仙老先生医德故事
吴老先生是我校建校之初为数不多的几位著名教授之一。1955年在北京列席全国政协会期间,向毛主席捐献子午流注图最为称道。老先生上为国家主席把脉,下为庶民百姓看病,很多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文革前,我家与老先生为邻,也就是校友们熟知的老八幢。那时只要老先生得闲,天气晴好,不管春夏秋冬,老先生总要让家人在门前摆上一张方桌、几把椅子,桌上照例摆放着当天的报纸、时常研读的医学典籍,以及文房四宝和方笺脉枕。老先生在桌旁一边读书看报,一边为前来就诊的病人把脉诊病。来人不管是学校的校友员工,还是校外的布衣百姓,老先生都会为其细细把脉,认真处方,而且从不收取分文报酬。病人多时,老先生也就在桌旁用餐。儿时我们总爱围绕在老先生前后嬉戏玩耍,听老先生讲些有趣的故,观看老先生为病人望闻问切。
以前的许多往事还记忆尤新,其中“百沸汤”的故事最让我难忘。那是一个夏天的上午,老先生照例在门前的方桌旁一边看书,一边等待就诊的病人。当时成都劳动人民新一村的居委会主任,带着一位衣衫不整、面黄憔悴的五保户老婆婆,来请老先生看病。老先生非常细致地询问病情、观看舌胎、把脉、处方。其中提到,煎药的水要用“百沸汤”,让我们这群围在前后的小朋友感到非常新奇,因此记忆特别深刻。老先生详细地给病人讲解了“百沸汤”的制取。即“用砂锅烧水,水沸后,用木瓢舀起沸水,从高处倒回砂锅;水再沸后,再用木瓢舀起沸水,从高处倒回砂锅,如此往复百次,即得百沸汤”,用得到的“百沸汤”来煎药。至于用“百沸汤”来煎药,有何独特的中医学原理或神奇的作用,我至今还不得而知。但老先生为布衣百姓看病的那份认真、执着,却让我难以忘怀。
老先生还是一个非常孝道、风趣、开朗的人。老先生家里四世同堂,上有需进孝的养母,年老、有残、孤身一人的妹妹也由老先生供养,下还有众多儿孙。每日上班下班,必向养母请安问好,每逢重大节日均要带领儿孙向养母行大礼。平时高兴时,常管小孙儿叫小小弟、小孙女叫小小妹,于是乎他的家人,不管老幼,也跟着叫小小弟小小妹,以至于邻里的小伙伴们也都对其如此称呼。在文革中的批斗会上,面对革命小将苦苦相逼,让其老实交待历史问题时,老先生即兴赋打油诗一首“坦白坦白,坦坦白白,几十年来,看病摸脉”,时常还为人称道。
老先生一生勤苦学习,对众多医史经典,皆能背诵如流。为求中医药的生存与发展,先后创办国医药馆、国医传习所、重庆中医院等。解放后,曾任教于重庆中医进修学校,还先后任职于重庆市第一、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兼针灸教研组主任。培育桃李,老先生鞠躬尽瘁,救病患于水火,老先生不嫌贫寒。这种博学厚德的人品不正是我们成中医人应该代代传承的成中医精神么?
离退办 王 军
2016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