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我校举行“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审会,邀请国内相关专家把脉诊断学校2016-2020年“双一流”周期建设工作。专家组一致认为,我校“双一流”建设成效与总体方案符合度好,总体方案建设目标达成度高,中医药学科专业在第三方评价表现度佳,展现良好上升趋势和可持续发展态势,一致同意通过周期评估。
专家组组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担任。成员有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院士、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四川大学冯小明院士。
党委书记刘毅致辞,热烈欢迎各位专家的到来,并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学校建设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地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学校情况,历经65年建设发展,学校目前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在中医药学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他表示,“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审,为我校战略发展、改革发展、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为我校又好又快发展出谋划策,高质量推动我校一流学科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我们也将继续发扬“成中医人”坚韧不拔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气概,坚持“奋进成中医、幸福成中医、美丽成中医、仁爱成中医”的发展理念,为振兴发展中医药,造福人类、走向世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副校长彭成从学校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学校“双一流”建设具有基础、“双一流”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双一流”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改进举措等方面汇报学校 “双一流”建设工作情况。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学科和学校总结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认真讨论,他们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周期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们认为,五年来,学校和学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实施综合改革,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对标对表,已完成《建设方案》周期任务,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中药学学科水平、声誉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达到一流中药学学科建设要求;学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提升程度高,夯实了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基础;中药学学科“医药结合、系统中药”特色优势突出:创建“复合-创新-应用”三类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首创中药“品质制性效用”多维评价模式和方法,建成世界一流的国家中药种质资源战略储备库、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和西南道地药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开创中药毒理学学科,引领有毒中药“毒效”整合评价研究;牵头制订国际、国家中药标准和规范,增强国际国内影响力。中药学与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学科高水平协同发展,在中医药扶贫攻坚、中西医结合抗疫、带动西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成效显著,为健康四川、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守护全人类生命健康贡献了成中医力量。
专家组还就加快推进中药学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重大新药创制,产出更多“从0到1”原创性成果;加强中医药精华挖掘和活态传承,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增强高水平国际合作和交流,为中医药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做出更大贡献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和意见。
校长余曙光代表学校感谢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他表示,专家组的“把脉会诊”,为我校高质量建设“双一流”提供了指导性、建设性、引领性的建议,学校将认真梳理、深刻领会、研究落实专家组评审意见,进一步完善“双一流”建设周期评估报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进一步彰显特色,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切实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
他表示,学校将在以下方面着力加强“双一流”建设工作:一是谋篇布局、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中药学一流学科的引领带动作用,高原增厚,高原造峰,实现学校整体发展;二是深化改革、协同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协同创新,不断拓展“成中医”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引育并举、强化服务。在高端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上下功夫,培育引进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提升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是优化布局、凝练方向。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凝练学科建设方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发展新医科、新工科,高质量推进我校一流学科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党委常委、副校长杨静出席会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
(文、图/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