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烈光临证医案之肺系疾病(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25 00:18:25 浏览次数: 【字体:

(二)发热(气虚发热)案

罗某,男,39岁,于2018317日初诊。

患者持续身热2月有余,体温基本在37.6℃上下波动,外院检查排除结核、肿瘤、血液疾病等,多方治疗未见好转,求诊于老师。现症见身热晨轻夜重,自汗,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饮食不振,渴喜热饮,夜寐不安,大便稀溏,体温37.8℃,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细略数。

诊断:发热。

辨证:气阴两伤。

治法:益气养阴,甘温除热。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黄芪30g,西洋参15g,炒白术20g,陈皮15g,升麻5g,柴胡5g,当归1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焦山楂20g,炒麦芽30g6剂,水煎服。

2018325日二诊:患者诉服尽剂后身热诸症减轻,夜间仍偶时有发热,体温最高37.5℃,精神见好,脉细数,舌红少苔。遂守上方,酌加育阴之品,枸杞20g,麦冬15g,其他药物不变,水煎服,继服6剂。半月后随访知,患者尽剂后发热退却身体复康。

按语:《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对此,《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原则可治之,及至东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载:“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可谓甘温除热大法之祖方,后经过历代医家发挥,补充完善,金元时期李东垣正式提出“气虚发热”这一理论。

本案症状、舌脉辨证为气阴两伤,气虚为主。气虚发热主要是气虚不能内守,阳浮越于外所致,多见低热,持续不退,每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通过补气升阳而除热,疗效卓著。方中以黄芪、人参为君,甘温峻补脾胃中气;白术为臣,助黄芪、人参以补益中气;当归补血以生气,盖血为气之母,血充则气盛也;柴胡、升麻为佐,助黄芪、人参以升阳。黄芪、柴胡、升麻皆为升阳之品,然其作用途径又有不同,黄芪是通过补气而升阳,气充则阳自升;柴胡、升麻佐助黄芪以升阳,二者之别在于:柴胡入肝经而升于左,升麻入肺胃经而升于右,左右协同,则中气得以全面提升;陈皮行脾胃之气,为佐使药,其功用在于辛温行气,佐助补气升阳之品,使其补中有行,补而不滞,使气得补而行中有升,气充而内敛,则不浮越于外,其热自退。五味子益气生津,焦山楂、炒麦芽健脾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甘温除热。一诊尽剂后身热诸症减轻,精神见好,唯夜间仍偶时有发热,体温最高37.5℃,脉细数,舌红少苔,遂守上方,酌加枸杞、麦冬等育阴之品补益精血,养阴生津,使全方益气养阴,甘温除热之功用更著。


终审:马烈光工作室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