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烈光临证医案之肺系疾病(十)
陈某,男,76岁,于2019年3月14日初诊。
患者诉慢支炎病史20余年,每逢冬春季节则反复咳嗽、胸闷气促,既往外院诊断为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其他诊断不详),1月前因不慎受凉后咳嗽加重,现症见咳嗽咽痒,咯白色黏痰,不易咯出,活动后喘促气短,稍动则症状加剧,爬楼尤其明显,上二楼即感心累,纳差乏力,双下肢中度水肿。平素汗出较多,畏寒,换季时易外感,小便可,大便偏干,唇甲紫绀,舌暗苔薄白,脉沉弦。
诊断:肺胀。
辨证:肺肾气虚,痰浊阻滞。
治法:化痰降气,补益肺肾。
处方:补肺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药物:人参10g,黄芪40g,紫苏子20g,五味子10g,蜜紫菀15g,百部15g,熟地黄15g,当归15g,白术15g,猪苓30g,干姜10g,半夏15g,厚朴20g,陈皮15g,丹参20g,巴戟天15g。6剂,水煎服。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饮食清淡,进行家庭氧疗,长期低流量吸氧。
2019年3月21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双下肢水肿减轻,咳嗽较前减轻,晨起咯痰量多黏稠,活动后仍胸闷喘息。上方加款冬花15g,葶苈子20g,继服6剂,煎服法及医嘱同前。
2019年3月27日三诊:患者双下肢水肿基本消失,诉服药后咳嗽明显缓解,痰量减少,精神状态较前好转,活动后喘息减轻。一诊处方去紫菀、百部、泽泻,加淫羊藿15g,肉苁蓉15g,继服6剂,煎服法及医嘱同前。
2019年4月3日四诊,患者诉爬二楼未再出现气短情况,但饮食欠佳。上方加炒麦芽20g,菟丝子20g,山萸肉15g,6剂,以调补肺肾,兼治脾胃,煎服法及医嘱同前。
其后天气转暖,随访患者,诉病情稳定,未再就诊。
按语: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中阐述了肺胀的发病机制:“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明确指出肺胀的主要病因是久病肺虚。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咳嗽》说:“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提出肺胀的病机主要在于痰瘀阻碍肺气。及至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咳嗽》中写道:“(肺胀)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说明对肺胀的辨证论治当分虚实两端。
本案患者乃宿有痰浊阻肺、气失宣降、正气暗耗之痼疾,新有外感六淫之邪侵袭,风寒袭肺,引动宿痰,肺失清肃,故见咳嗽、咯白色痰等实证;同时肺病日久,正气亏虚,肾虚不能固摄于下,肺肾气虚,故见活动后气短喘息,乏力汗出等虚候,二者虚实夹杂而使病情加重。故本案在治疗时,应标本兼顾,以人参、重用黄芪补益肺气,五味子敛肺止咳,苏子、陈皮、紫菀、百部止咳平喘,半夏、厚朴、白术健脾化痰,干姜、熟地、巴戟天温肾通阳,当归、丹参活血通脉。诸药合用,共奏标本兼治之功。老师尤其强调,肺胀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分清标本缓急,有所侧重。急性期多辨证使用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待病情稍缓,则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主,辅以扶正之药;缓解期则以治本为主,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要时刻顾其阳气不足、脾肾两亏之本。对于虚证患者,补虚扶正之法应贯穿始终,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增强其抗邪能力,防止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