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烈光临证医案之心脑血管疾病(二)
李某,男,65岁,于2021年5月9日初诊。
患者自诉1年前骑车摔伤头部后头痛目眩,呕吐,肩背疼痛,外院诊断为颅内出血(具体检查、用药不详),住院治疗后诸症缓解,平素性情急躁,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控制欠佳。1周前患者再次出现眩晕。现症见眩晕,如坐舟车,耳鸣,心烦,口苦口干,眠差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无瘀斑,舌下静脉正常,诊间血压158/96mmHg。
诊断:眩晕。
辨证:肝阳偏亢,肝风上扰。
治法:平肝潜阳,镇肝熄风。
处方:天麻钩藤饮合酸枣仁汤加减。
药物:天麻20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20g,炒栀子10g,酒黄芩10g,盐杜仲15g,川牛膝15g,桑寄生20g,丹参30g,茯神30g,酸枣仁20g,柏子仁20g,川芎15g,制远志15g,首乌藤30g,炙甘草5g。6剂,水煎服。
2021年5月16日二诊:尽剂后诸症缓解,口苦口干消失,舌质红,苔薄白,脉弦。遂原方去黄芩、栀子,其他药物不变,水煎服,继服6剂。
2021年6月25日,患者因便秘求诊于老师,自诉上方尽剂后诸症缓解,自行服药半月,至今头晕未发,睡眠尚可。
按语: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虚则眩”。《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首次提出了六淫、七情所伤致眩之说。元代朱丹溪则提出“无痰不作眩”及“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本例患者所见诸症由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所致。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痛、眩晕;肝阳有余,化热扰心,故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证属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老师治以补益肝肾、平肝熄风为主,佐以清热安神之法。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平肝潜阳,并能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有助于平降肝阳,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活血养血;首乌藤、茯神、柏子仁宁心安神;酸枣仁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诸药同用助安神除烦之功;佐以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与大量之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并用,补血与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之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二诊尽剂后诸症缓解,口苦口干消失,故效不更方,原方去黄芩、栀子继服数剂而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