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一:养生是中医发展的最高战略
老师从事医疗卫生工作50余年,从事中医教育工作40余年,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长期致力于中医养生学的教学、科研,深感中医养生学对于中医学而言,的确占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老师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创中医养生学科,举办中医养生专业,主编中医养生系列教材,出版多部养生专著,对中医养生学科的认识深刻、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对养生与中医发展战略的认识思考,是老师主要学术思想之一,他曾在多个学术交流中以之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并曾撰写发表“养生治未病是中医最高之战略”“养生在中医教育中的战略地位”等多篇论文对其进行表述。我辈亦深感老师对中医养生学科用心之专,关切之殷,对我辈期望之重,关爱之切。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造,在中华大地上绵延发展了数千年,是中华文明有关健康长寿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的综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永恒的民族追求。养生立足于中华文化对生命规律的认识,研究实现健康长寿的方法,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医融合、接受中医指导,形成中医养生,成为中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医的最高理想。
作为中医人,对中医发展战略和自身发展方向,应当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医所应具备的素质。回顾中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医从诞生之初,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即在于健康、长寿,其最高目标和理想是实现“却病延年”“百岁而动作不衰”,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即为“养生”。尤其在当下,全球关注健康的时代背景下,养生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是中医学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一大贡献。因此,养生对于中医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养生是中医战略之源头
被誉为“医家之宗,奉生之始”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已反复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并将其列为上古圣贤的根本特征,从发源处确定了养生对中医的战略性。
1.养生是圣贤之行
尊古尚贤是中医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当需要阐述目标、理想或最高准则时,常托名圣贤或上古之人,以示其重要或珍贵。例如对于养生,早在中医源头之作《黄帝内经》中,就将其列为圣贤之教,以强调养生对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专论养生,反复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更记载了上古圣人传教后人之法,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法。而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中,也大量记载了圣人之行,其主要内容亦为养生,包括中医防病以养生的思想源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从《黄帝内经》全文来看,不论《素问》或《灵枢》,谈到“圣人”之时,内容大多与养生相关。《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和思想的直接源头,可见,中医从起源之处,已将养生作为发展战略包含于对圣贤的描述和向往中。
自《内经》对养生的战略高度进行定位之后,后世医家也都将养生视为中医的最高战略,并对其内容不断丰富充实,反复强调呼吁。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序中承《内经》之旨强调中医首重养生,并在书中将摄生类置于首篇。其解释将养生置首的原因,一是中医“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认为中医不仅仅是治病的方术,而是保养生民达寿域的“仁慈”之学,因而中医当以养生为重,绝不能仅拘执于治疾愈病;二是“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指出生命是人的首要大事,保生延命是人之天性,因此养生当为医之首务。可见,“人之大事,莫若死生”,中医之发展战略,莫过于养生。
2.养生是中医的原初之心
中医在原初之时,所要达成的目标是“同登寿域”,而不是“治病疗疾”。从整体而言,中医是生命之学、健康之学、长寿之学,而不仅仅是治病之法。疾病,与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过分的情志和欲望、人之社会地位升降等,都是影响人健康长寿的因素,所差别者,只是影响的程度、速度和显著性而已。中医所言之“治”,包含了治疾、治人、治世等,治疾即治疗疾病;治人,即消除人自身具有的有害于生命健康、不利于长寿的观念、行为、习惯等,同时建立合理的有助于健康长寿的保养体系;治世,即改变或消除社会存在的不利于健康长寿的各种因素,从而建立大众“同登寿域”的大同之世,这也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所包含的政治抱负。因此,中医的“治”包含范围非常宽泛,其心在康寿,而“治病疗疾”仅为实现“同登寿域”所采取的必要手段之一。中医历代医学家都已发现,如果眼光仅关注于疾病和损伤,仅随着疾病的无穷变化而研究“治病”,却忽视损伤生命的其他因素,则不仅陷中医于被动,也无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陷入庄子所谓“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的困境。
在中医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也处处渗透着养生的原初之心。以正邪关系为例,中医诊疗疾病,更注重正气的内因作用。中医扶正以抗邪、祛邪以安正的思想,正安则邪自去的思想,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等,都围绕着人体健康或人体尚健康的部分展开,而不主要以疾病为靶向和关注点。即使在祛邪时,也要时时固护正气,在救治危急疾病时,更要贯彻挽救正气、留人保命的战略。可以发现,中医的治疗理念中,正气是根本,调、养、保、和等是首先考虑的手段,这是养生之心的体现。尤其在现代社会,论药物之猛烈、攻邪之凶猛、去除结聚之直接和精准,西医强于中医,但在这些西医的“优势病种”治疗中,中医仍能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不在于祛邪之法,而在于中医的调和与养生法。如围手术期的中医干预,其目的在于调和气血、扶助正气,使患者能承受或恢复手术之伤,客观而言,这种“治疗”更接近于养生,已不单纯是针对“疾病”。
(二)养生是中医时代发展战略
近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对健康的关注和投入越来越多,掀起了养生热潮。中医学也顺势而为、应时而动,以却病延寿为战略目标,不断加强对养生的研究,使中医更加融入时代,实现“经世济民”的中医抱负。故而研究发展养生,是中医的时代之需和时代战略。国家已充分认识到养生在医疗及国民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颁布多项政策,大力支持养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尤其在《中医药法》中,为养生健康专列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这表明,发展养生已是大势所趋,养生是中医时代发展战略。
1.医学的目标是生命健康
从医学的现代发展来看,无论中西医,都在反思,医学基本目的是维护健康还是消灭疾病,医生这一职业最终目标是保健还是疗疾,抑或有更高的目标?答案当然应为健康长寿,健康长寿才是医学的根本着眼点。对此问题,中医先贤其实早已给出答案。《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可见,《黄帝内经》中除将养生列为贤人之行外,也给高明的中医“上工”予以明确的标准和定位—“救其萌芽”,即疾病未生而防之、健康之时而调之。当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话题就是健康,中医学和中华文化则更注重健康和长寿,发展出维护健康、促进长寿的专门分支学科—“中医养生学”。其实,健康是生命质量,长寿是生命长度,对于生命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医学的根本服务目标应当是生命,是健康和长寿。
医学的目标和中心是健康长寿,这一认识已不仅是医学论断,甚至成为社会共识。
2.健康养生,是时代需求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真正达到所谓“疾病”标准的人并不是人群的主流,现代社会最常见者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对于这类人群,最适宜者,就是养生以却病,令其精神抖擞、恢复全身心的健康。所以,中医才会将养生治未病作为自身的最高战略而提出,继而才有了孙思邈“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次第规定。中医养生的思想和策略,在现代社会和疾病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中医的战略思想,也应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须遵守的生存战略。
中医的大众性和这个时代社会大众对中医的认知现状,也决定了养生对中医发展具有时代战略性。养生是中医的原初之心,决定了中医从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限于医学,而更偏重于“经世济民”的学术,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只不过中医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养生防病,使全民都达到形体健康长寿、心理“恬淡虚无”,从而构建一个和谐而人人健康长寿的和平社会。可以看出,中医其志不在于“政”,而在于“民”,在于“康寿”。中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医是大众的康寿之学,具有绝对的大众性,是服务大众健康长寿的学问。社会大众对中医的认知与中医自身的特点基本一致,认为中医是“调理”的医学,中医能“治本”。此处之“治本”,实则指中医能让人消除各种不适感,全面恢复健康,而不仅仅是治愈某一疾病指标。尤其在当下的媒体宣传中,中医节目几乎必谈养生;在产业领域,消费、娱乐等各类产业,积极主打中医养生概念,养生几乎成为中医的代名词。既然社会现实如此,中医在思考发展战略时,就需因势利导,以养生健康为战略制高点,逐步让大众深入认识中医,正确了解中医,实现中医的时代理想,实现全民健康长寿的中医抱负。
另外,目前我国正在着力推进的“健康中国”战略,也反复强调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重要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三篇第九章“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已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规划纲要》中还强调:“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2017年7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也有与之类似的表述和规定。而在国务院在2017年印发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更做出论断和要求:“(医学)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上法律法规和政策向我们清晰地表明,健康是医学发展的中心,中医应当以养生治未病为核心战略,在预防疾病和维护提高人民健康长寿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当前时代形势对中医提出的挑战和期望。
(三)养生是中医教育之战略
深植于传统文化中的中医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要求中医人必须学会养生、善于养生,学习和践行养生,能扩展中医学子的知识范围、提高学子的学识修养、完善学子的知识结构,更能增进健康,提升形象,养生在中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养生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毕竟爱己才可及人,尊生方能救人。
1.养生,能增强身体素质
培养中医人才,当先培养其身。医者所为,是性命攸关之事,当有遵生之心,遵生首先应尊重、爱护自身生命,然后才可得病家乃至天下的“性命相托”。从中医学子至悬壶为医,直至成就“大医”,可仿儒家之谓“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言:“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中医要想治病救人济天下,首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才能被托以天下之责。而中国各层次学生的健康状况,一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中医,不仅是疾病杀手,更应该是“健康代言人”和患者的健康榜样。故此,身体素质的下降,对医学生影响尤重,而对中医影响更甚。因为我国大众对中医形象的认识往往是鹤发童颜,一副长寿风貌,这就要求中医学子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必须重视对自身身体素质的增强,提升健康形象,为将来打下基础。因而,在中医教育体系中,以多种方式讲授养生知识,开展养生教育和养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中医学子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2.养生,能培育文化气质
目前,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已成为所有医学院校的共识,是世界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作为中医人才,需厚培文化修养。中医虽然属于自然科学,但具有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浓厚的文化特质。中医的这一特点,从发展伊始便已形成并逐渐固定下来。中医学生,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深度的认知,具备较深的“文化素养”,努力贴近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否则,不明传统文化,学习中医时常会遇到迷茫。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对文化实力愈加重视,未来中医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相互借力,必然是其重要策略之一。学习中医,无论放眼未来还是着眼当下,都应当加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文化修养,养生与传统文化有很多交叉领域,无疑是最适合的承载传统文化学习的课程。因为学习养生,必然要涉及大量传统文化的内容;践行养生,也必须要求具备一定的修养,包括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类课程,长期学习较为枯燥,初学易,坚持难,必须有兴趣点,才能支持学子坚持下去。养生,关注健康和长寿,又是当前社会的热点,修习时往往能提高学习兴趣,因而相对来看,养生是中医高校内讲授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
3.养生能坚定健康长寿追求
作为中医人才,需坚定自身对生命的、对健康、对长寿的不懈追求。从古今中医成才的规律来看,往往“大器晚成”,须得长寿方能成良才。古之大医如孙思邈、张景岳等,不仅是中医圣贤,在养生史上也留下了浓重一笔,堪称养生大家。其垂范后世之作,多在老年甚至耄耋之时,方才写就,若无长寿,则其著作和成就皆无从谈起。因此,中医成才,需“抗志以希古人”,不仅要学习和总结中医古贤和师承的医理医术,更要认识到养生和长寿对中医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向古贤看齐,树立长寿追求。
作为现代中医,在医学上的最高荣誉和追求,莫过于成为“国医大师”,然而“国医大师”的申报标准中要求从事中医50年以上。也就是说,未来的“国医大师”,如果从本科毕业从事中医开始计算,至少寿命需达到75岁左右。要取得这个寿数,即使在生活富足优渥的当代,也并非易事,必须依赖养生。中医的日常工作中,也需处处渗透养生。不论从事中医临床、中医教育或中医研究,学习中提高、工作中验证、交流中博知,是共同的进步规律,且其强度逐年提升。没有健康的身心和长期的养生调摄,就难以坚持实现中医抱负。故此,中医人应当从进入中医行业的第一天,就树立健康长寿追求,学习养生知识和技术,为自我中医价值和中医抱负的实现保驾护航。
可见,中医成才何其难也。若不善养生,即使天资再高,却夭折短寿,“出师未捷身先死”,则难以成才。古今名医欲成其“大”,必享高寿。皆因命久才能学久;善养才能艺长;保身才能医人;形健才能服人;寿长才能名扬。
(四)养生是中医传播的战略载体
《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正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医学,发展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养生学。可以说,中国人从古至今,人人好养生,人人求长寿。养生在中华大地上,拥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但应该看到的是,当代中国人的“健商”“养商”并不高,甚至在养生中存在许多误区,容易被误导。纠正养生误区,向大众普及中医,宣传科学养生,是中医人才应当承载的社会责任,故而养生是传播中医的最佳战略载体。
学术创新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动力,科普传播是中医药事业繁荣的战略手段。从现实来看,大众多是通过养生而认识和喜好中医。可以说,养生是中医科普的最佳载体。然而,目前养生科普宣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即使不断整改,仍有不少乱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正规中医养生人才的缺失与退位。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10年始,选拔组建了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中医科普和健康宣传活动。然而,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中医科普,需要大量合格中医人才,以养生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扩大中医影响和社会认知度。
(五)养生是中医国际化的战略重点
向世界传播中医是中医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中医的全球发展战略。健康和长寿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关注点,尤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中医养生也越来越推崇,因此,养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最佳载体,是实现中医国际化的战略重点。近些年来,国外许多健康研究机构都派出学者来中国考察,他们既羡慕中国人有养生情节,能积极主动地追寻健康,从而为政府分担了大量医疗和养老压力,又为中国流传几千年的养生学深深着迷。学习养生,必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先学习中医。这样,以养生为带动,能提高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其战略作用极为重要。
另外,我国近些年来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养生是实现这一倡导的保证之一。人类命运,健康为基。当前世界,全球人类的健康都面临着来自个人生活行为习惯、疾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共同危害,这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人类在健康方面,实际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解决好一国民众的健康长寿问题,就是对世界人类健康作出的巨大贡献。养生,数千年以来一直发挥着维护中华民族健康长寿的历史责任,成效显著,在当今社会,对其他国家的国民健康长寿事业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养生对于中医国际化,对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之,养生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创成果和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为中华民族的健康长寿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必将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医的未来和中医学子自身的发展,要想取得突破性成果和宏广普及,必当立足自身特点,以健康长寿为突破点,将养生作为发展的最高战略,不断总结、传承养生经验,创新养生学术,并向全人类普及尊生、保生意识和防病延寿方法。故此,养生对中医而言,具有战略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