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寿夭观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21 16:57:34 浏览次数: 【字体:

老师在对养生的长期研究中,形成并完善了养生之寿夭观,为他所主编的历版中医养生学国家规划教材中收录。中医养生学的寿夭观,是对人体生命全过程中的天年、寿夭、衰老等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生命有开始就必定有终结,生、长、壮、老、已是生命延续的自然规律,是人体生长发育中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养生的宗旨,不是追求“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而是“却病益寿”“尽享天年”。但现实中能享受“天年”的毕竟是极少数,衰老来临实际年龄的个体差异也很大。因此,探索寿夭衰老的原因、过程与机理,历来就是养生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天年

所谓“天年”,即自然寿数,也就是人在完全理想的生存状态下,精气不受任何额外损耗和扰动时,生命自然延续所获得的寿命。古人认为“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就是说,人的寿限可以活到120岁,这与现代研究的人类寿命110150岁大致不差。中医认为,天年的长短取决于先天之精。人在出生之后,每时每刻都在消耗先天之精,且如果遇到如疾病、情绪波动等不正常的扰动时,先天之精还会额外消耗。当先天之精消耗殆尽的时刻,就是人死亡的时刻。所以,先天之精足,则“天年”长;先天之精少而弱,则“天年”短。

(二)寿夭

寿夭,均指人的年龄而言,具有人为规定性。综合古代的认识,中医养生学将寿夭定义为,“寿”指人的年龄超过80岁;“夭”指人的年龄不足60岁,也就是未老而亡。寿夭的年龄在历史上有所变化。有以60岁为寿,80岁为寿,100岁为寿的不同。但考虑到当前我国平均寿命已达70岁以上,并且WHO认为90岁以上才是长寿老人,因此,符合我国情况的“寿”的标准应为80岁。对于“夭”字,习称之“夭折”,指人未成年而死亡,显然不具有养生参考意义。从实际考虑,现代社会之人,寿命达到60岁的“老”境,一般较正常和容易。年龄未到60岁而死,多为非正常情况的暴毙猝死,与“夭”之短命的意义相合。因此,中医养生学从实际出发,将“夭”的年龄定义为60岁以下。

(三)衰老

衰老,指人在跨过盛壮期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脏衰退,而必然经历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规律性生命退化过程。衰老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仲秋纪》,“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饮食”,后来《礼记月令》中也引述了这句话。一直以来,“衰”指身体功能减弱或退化,“老”指年龄大。而在中医古籍中,最早“衰老”并用之处,应为《黄帝内经太素·阴阳大论》中,其言:“若人能修道察同,去损益之病,则阴阳气和,无诸衰老,寿命无穷,与天地同极也。”现代医学认为,衰老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疾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过程的发展中伴随着疾病风险的增高,甚至衰老中就伴随着疾病;衰老是可干预的。这与中医“道者,能却老而全形”“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观点是十分吻合的。

(四)影响因素

1.先天禀赋

人自身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复杂系统,因此,寿夭衰老、生命发展的质量与自身因素密切相关。个体与生俱来的、特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统称为禀赋,又称先天禀赋。中医养生学认为先天禀赋所决定的体质强弱,是人体寿夭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人体寿命之长短依赖于形体之强弱,只有五脏坚固,形气协调,血脉和畅,各部器官配合匀称,体质壮实坚强,才能长寿,反之则夭亡。而形体之强弱坚脆又决定于禀气之厚薄。所谓“禀气”,即来自于父母之精所化生的先天元气。此“气”的强弱优劣,对后代身体的发育成长及其性格气质类型,都将影响终生。《灵枢》的《天年》《寿夭刚柔》篇,以及王充《论衡·命气篇》中都对此作了较为详尽地论述。现代研究也证明,人之寿夭确与体质密切相关。

2.后天因素

人自出生以后,就要时时刻刻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后天因素是决定人体寿夭衰老的重要方面。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社会因素、行为因素、疾病损伤等方面。

自然环境,如地域、气候等,长期作用于人体,使人的体质呈现地区差异性,是影响寿夭的因素之一。古人认为,我国西北高原地带,气候寒冷,元气不易耗散,所以多寿;东南地区,气候炎热,元气容易发泄,所以多夭。不仅如此,即使同一地区,也因地势之高下不同,而有寿夭之别。现代人由于改造环境的能力远远大于古人,所以事实上我国东南地区也不乏高寿者。但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不同的多发病、地方病,这是公认的事实。现代研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当有害的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促使衰老。例如,空气污染中常见的微尘、硫化物、氮氧化合物等,长期作用会影响肺的健康,而有些污染空气中还含有过多的致癌物质,如苯并芘、联苯胺、α-萘胺等,则危害更大。

社会环境对人体疾病寿夭的影响已是公认的事实。早在《素问·移精变气论》就有“往古人”和“当今之世”所以寿夭不同的对比分析,指出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以及不同的欲望追求和心态环境,是产生众多疾病与寿夭不同的直接原因。事实上,战争、饥荒、秩序混乱等社会因素会极大影响人的寿夭,而社会生活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等因素,对人寿夭的影响也很明显。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古今所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有所不同,当下,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人口老龄化、营养过剩、环境污染、新的不良生活方式等社会问题,对人寿命和生存质量也有不同的影响。如很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都与激烈的竞争、过度紧张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良的社会习俗以及人与人之间种种斗争矛盾等,都可使人体代谢功能紊乱,导致早衰。由于人们对社会影响因素的深刻认识,目前已形成一门“社会医学”。

行为因素包括个人在饮食、起居、劳逸、嗜好、欲望等各方面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适度则有利于健康,不适度则有损于健康,甚至导致夭亡。例如:饮食过饱,则伤肠胃,过饥则使后天供给不足;偏嗜肥甘则生湿热,嗜咸则伤心,嗜酸则伤肝等;过劳有损形气,过逸则气血凝滞;过分的贪名逐利耗散心神,无节制的性行为直接损伤精气等。总之,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寿夭的重要因素,这在《内经》和历代养生著述中阐述甚详。从这一点出发,中医养生学将起居养生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重点之一。

疾病损伤与寿夭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疾病促进衰老,衰老诱发疾病,有些疾病甚至直接导致死亡。事实上,尽享天年,“无疾而终”的人是极少的,绝大多数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之精气阴阳均会逐渐衰弱,气血运行涩滞,从而罹患多种疾病,以慢性病为主。这种生理性衰老导致的疾病与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疾病在老年人身上很难截然分开,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会最终影响人的寿夭和生存质量。不过,不同的时代引起夭亡的主要疾病是不同的,在古代以伤寒、疫疠等为主,而现代则以一些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为主。

此外,还有对医疗手段使用不当而影响健康和寿命者,可称为医源性因素。这种因素古今都存在,古时如服用金石峻猛药损伤精气造成短寿者,滥用人参促人短命等;现代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已成为社会问题,如误诊误治、过度医疗、抗生素的滥用、保健品的滥用等。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强调预防的重要性,防微杜渐,减少患病次数,遏制疾病加深,正确运用医疗手段,防止因疾病而减损寿命。

(该文根据老师2003年至今主编的历版养生学类国家规划教材对比梳理、修改总结而成)


终审:马烈光工作室管理员
-->